摘要: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这里是玉尘茶道。自中国茶文化形成以来,我们从唐代恩施玉露、陆羽煎茶道讲到了宋代点茶法、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、明代茶水大师闵汶水,今天我们来看看清朝末年诞生的六堡茶,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茶道认识和思考?梧州六堡茶,是以地名命名...
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这里是玉尘茶道。
自中国茶文化形成以来,我们从唐代恩施玉露、陆羽煎茶道讲到了宋代点茶法、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、明代茶水大师闵汶水,今天我们来看看清朝末年诞生的六堡茶,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茶道认识和思考?
梧州六堡茶,是以地名命名的黑茶,产于广西省梧州市六堡镇。六堡茶与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茶类一样,都是从绿茶演变而来的。甚至我去拜访六堡镇当地的茶寨,很多的农家对六堡茶的加工和理解还停留在绿茶的初级加工阶段。我们知道,黑茶的核心工艺就是渥堆和仓储陈化过程,而没有这个过程的毛茶,本质上算是绿茶。这一点对于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分类同样适用。
六堡茶的形成大概在清代中后期了,清代末年珠三角地区的通商口岸贸易频繁,而茶叶一直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,由于广西地区比邻广东,加上六堡茶质高价廉,很多粤港地区的茶商纷纷来六堡镇收茶。我们在《走向世界的中国茶》里面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会造成供不应求,同时茶商为了追求利润,还一边克扣农家茶的重量。
面对茶商的百般挑剔和生产压力,茶农为了赶足产量只能在茶叶上做文章。他们先在茶叶上泼水,让干燥的茶叶吸足水分,增加茶叶交易的重量,然后在湿茶的表面铺上一层干茶作为掩饰。茶商收购了潮湿的茶叶,用箩筐装着运出梧州,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使得经过压制、篓装的茶叶在长途运输中完成了不同程度的渥堆、发酵的过程。有点类似于早期四川乌茶的形成,发酵后的六堡茶苦涩味降低,茶汤变得醇厚香甜,反而受到了市场的欢迎。
可以说是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六堡茶从绿茶向黑茶转变的过程。尤其是港澳地区和南洋一带,受欧美饮食文化影响较大,对氧化后的六堡茶接受程度更大,于是催生了更多的茶农刻意生产发酵后的六堡茶。汤红、味厚、褐底的六堡箩筐散茶曾经风靡一时,过去在香港的茶楼被称之为“发水茶”。“发水茶”的诞生与推广,为普洱熟茶的登场奠定了群众基础。熟悉普洱茶的朋友应该了解到普洱熟茶的渥堆工艺是1973年才出现的,而梧州茶厂早在1953年就首次采用防空洞窖藏、酿制陈化技术以及后续的老杉木仓库贮存。
因此我认为,后发酵的六堡茶确确实实影响了普洱熟茶的诞生,以至于普洱熟茶的技术起源在茶学界至今也是众说纷纭。但后来的普洱茶名声大噪,又反过来促进了六堡茶的发展。事实上,关于老六堡茶以及普洱老熟茶,很多人是分不清的。过去的六堡茶出口和普洱茶用的都是同一个H.S.编码,以至于许多的香港人将六堡茶和普洱茶看成同一种茶,他们统一称之为陈茶。2008年之后,国家质监局发布了关于普洱茶的地理保护公告之后,至此六堡茶的出口,就不再套用普洱茶的H.S.编码了。
我也在广东当地接到过很多从香港回流到内地的,号称“港仓”的普洱老熟茶,本质上其实就是过去出口的六堡茶。二者的味道非常相似,如果细品的话,老六堡茶的茶汤比普洱茶更加细腻顺滑一点,尾水留香,除此之外,非专业人士光从味道上真的很难辨别,一般我都推荐去看叶底。因为六堡茶一般选用中、小叶种茶青制作,而普洱茶的茶青都是云南大叶种的茶树,在外形上存在很大的差别。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特地去询问了当地制作六堡茶的朋友,了解到早期的六堡茶厂也从云南保山等地调拨过大叶种的毛茶,而且本地茶园也存在大叶种茶树的栽培,这种特殊情况的话鉴别就只有靠经验或请专业人士鉴定了。
当然,对于老六堡茶而言,新六堡茶的鉴别是比较容易的。现在的六堡茶制作工艺体系非常成熟,是明显区别于其他的黑茶类的,不同的制作工艺必然是带来不一样的滋味及汤色,从鲜叶摊晾、杀青、初揉到渥堆、复揉、干燥等多道工序,最后经过炊蒸变软、压筐晾置,强化它红浓醇爽的特点。
其中,槟榔香是六堡茶的典型香气。但老一辈的制茶师傅说不是每一批的六堡茶都能出现槟榔香,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成原理。但据我个人经验,一般用本地群体种的茶青做出的六堡茶,出现槟榔香的概率比较大。当然,我不是说不带槟榔香就一定不是好的六堡茶,而是,槟榔香,是高品质六堡茶的常见品鉴标准。
至于槟榔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香气,没吃过槟榔的朋友估计很难体会的,我姑且用我的主观感受描述一下,每个人对味道的理解是有点不太一样的,仅供参考。六堡茶陈化后会产生一种淡淡的甜香和一种类似于老杉木的木质香,这两种香气结合形成的特殊味道,但不是像槟榔一样有呛人的烟味。既然不像槟榔那样的烟味,那为什么当地人还会将这种香气称之为槟榔香呢?我认为应该是跟过去梧州人爱嚼槟榔有关系,对于槟榔的热爱已经成了一种习俗,喜庆婚嫁、朋客往来,都少不了槟榔。可以说,槟榔就是当地人最熟悉的生活味道,而六堡茶的陈香恰好契合了这种滋味,因此就用他们最熟悉的味道命名了这种香气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到此为止。茶道漫漫,唯有结伴同行,感谢各位的聆听!一群人,一件事,一辈子,关注我们,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,我们下期讲《浅谈壶泡法》。